
一生被流行文化主宰的美國女星 Demi Lovato
美國知名女歌手、迪士尼系列出道的女星 Demi Lovato 把自己的一生推到了流行文化的頂端,卻失去自己思考是否對自己健康的能力。
Hashtag 控制了 Demi Lovato 將近十年的人生,因為流行文化的驅使,讓他打破六年以上的飲酒、飲食的控制。
Demi Lovato 於2017年發行了紀錄片《Demi Lovato:Simply Complicated》,展示了她在處理飲食失調方面的經驗、對自身體型不滿的身心焦慮。更在 2018 年 7 月時,由於藥物吸食過量,Demi Lovato 再次因為老毛病打破了維持留年以上保持清醒的努力。
之後,與Miley Cyrus一起進行了Instagram Live。她承認當她2015年的專輯《Confident》,她非常努力地強迫讓自己接受的自己的體態、體型感到滿意。她利用這張專輯教育她的粉絲探索的自信,但她的自信在不知不覺中被社交媒體定義了。
而就在今年3/24,Demi Lovato即將推出紀錄片《Demi Lovato: Dancing with the Devil》,並在紀錄片當中透露黑歷史與曾兩度遭強姦的經歷。在首播之前,也許可以連先了解這個世代被媒體綑綁的人生。
你/妳與名人無形之間的關係
當這些名人的自我表達與特定的社會問題相關時,他們的媒體力量越來越強。身為Instagram 或Twitter 追蹤者的我們,就無形中形成了與名人之間的超社會關係parasocial interaction。
他們的故事和身為粉絲的我們有關時,在個人層面上,與他們建立心靈聯繫。然而名人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觀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將社會問題與流行文化相結合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名人分享的個人故事越多,粉絲就會越參與流行文化裡的社會議題。
但當明星們備受關注的情形下,我們必須思考他們所傳達的訊息是否對我們有益、甚至是對他們自身是否有益?
以某種方式出售他們的個人故事以引起媒體關注,挖掘自我的過程,對名人和粉絲的我們而言可能不再健康。
給我們的人生警訊
社交媒體有能力使我們自相矛盾地,在鼓舞我們對自己的身形體態保有自信的 hashtag 文化之中,卻也因為 Instagram 上的流行危害我們自身對價值的判斷。媒體的鼓吹與追隨流行的快速傳播,剝奪我們追隨流行前,考慮與思辨的那一秒鐘。社交媒體將 Demi Lovato 的自我評估和對自身價值的完整性,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審美水平。
有能力團結網民的力量可以歸咎於使用社群媒體的人口分布。有研究表示,超過一半的18-29歲的美國年輕人擁有Instagram帳戶,更是再者一半裡面,他們每天都在使用Instagram。該研究結果表明,社群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存檔 Archiving、自我表達 Self-Expression、逃避現實 Escapism和窺探 Peeking是使用 Instagram 最主要的五個動機,而該結果與受訪者的年齡和性別無關。

Slacktivism 懶散主義現象
事實上,研究指出,相較於與老一輩人相比,在數位媒體成長下的我們,我們會對其他社會權利與自己無關的族群表示較少同情心。然而,卻因為有名人的極力提倡,他們所擁有的社群力量,有能力降低社會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我們所追蹤的明星,不單單只是追蹤他們的作品,我們也會被他們鼓勵,開始關注這些名人所創造的價值。
社群媒體為這些名人提供了對那些政客施加壓力的權力。具體來說,這些名人更容易擁有權力,開導、引起公共議題。與那些不那麼受歡迎的慈善機構相比,雖然明星的公權力和影響力也隨著他們的活躍度、正負面新聞有所影響,但這些當下有影響力的名人使我們參與社會議題的方法變得更加簡單,毫不費力。
這是一種懶散主義現象,Slacktivism。這些我們所敬佩的名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倡導和自我表達,我們作為追隨者可以窺探那些名人引人思省的貼文,不需親身參與該事件的抗議或遊行活動。透過線上網路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

請給你/妳自己一秒鐘思考的時間
在社群媒體上,最經典的文化,利用 hashtag 取得關注的方式,卻對所有媒體使用者而言,都是危險的。沒人能告訴我們,甚至沒人在發文以前,能思考一件事情:這些 hashtag 所帶來的定型觀念,我們不知道也無法判斷潮流上的 hashtag 對自己有利?
小編想提醒的是 hashtag 正不知覺地定義著我們的生活,不論各行各業,不論你在 IG 上有多少粉絲追蹤,Hashtag 的盛行,隨時都可以形成媒體趨勢,一夜之間,Hashtag 的隨時、即時的流行可能會激勵媒體,在毫無思考風險的情形下,帶動與改變所有人的思維。追隨流行前,你/妳有思考這是否適合你/妳自己嗎?
不(能)只是 Hashtag- 2018 Reebok #BeMoreHuman
2018 年,Reebok 在社交平台上發起 #BeMoreHuman 作為宣傳廣告的語錄。Reebok 利用運動風潮的流行與運動後的快感與自由,給身為人的我們下定義:運動後的你,才是更像人的你。也透過運動,試圖呼應改變社會的原始動力:社會改變,始於你的腳下。
然而,Reebok 所邀請助陣宣傳的明星,包含:美國國民小天后 Ariana Grande,知名維多利亞名模 Gigi Hadid 等,這些都是傳統上被認為完美體型的女明星。在宣傳語和女明星在廣告圖上的結合而言,似乎訴說著她們才是女性們應該敬仰的體態。

再點開 #BeMoreHuman 的 Hashtag,會發現能夠受到更多點擊率的照片,傳統完美體態的發文者才能享受到更多讚數與留言。然而,相對體態較豐腴的女性,即便參與該 Hashtag 活動,他們選擇利用更多衣物遮蔽自己的體態,面對鏡頭微笑、佩戴墨鏡的照片在他們身上一覽無遺。
小編希望讀到這裡的你,能與我一起思考:Hashtag 上所發起的流行與社會改變,真的能有效發揮社會貢獻嗎?還是只是蔚為流行而已?
打破刻板印象、試圖打破傳統的 Hashtag 並不能實質改變社會現實的殘酷,並且帶來改變,甚至加劇情形。當不同體態的女性,想透過社群媒體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受到按讚、留言、分享的流行文化裡,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能想像的是她們也許只會更限縮自己、更隱藏自己。

你可以討厭自己的樣子,但你需要給自己時間思辨
在2015年期間,Demi Lovato經常使用#SelfLove、#RiseAbove和 #Confidence,和她的健身影片來提倡自我體態積極性(Body Positivity)。她解釋說自我體態積極性的概念,讓當時的她,不斷說服她天生美麗,並且否認自己對自己的自我懷疑。
在他藥物過量之後,接受另外一個團隊的身心靈幫助,她曾表示她會將自我體態積極性(Body Positivity) 更正為自我體態接受主義(Body Acceptance),更加強調了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況。
我「怪美的」:創造屬於最適合自己的 Hashtag #UglyBeauty
自我體態接受主義(Body Acceptance) 讓他能夠思考、給予自己空間懷疑自己的體態,但最主要的根本問題圍繞著:「我今天也許不喜歡自己的體態,但我不刻意保持正向面對我不喜歡的樣子。我選擇接受自己的體型變化,我健康,我就應該開心。」

結語-請讓你/妳自己的下標更有意義。You Are Worth More Than That Hashtag.
作為追蹤者的我們,由於具備想逃避現實生活的苦難,試圖從名人的貼文得到娛樂,以及由於那些名人的自我表達,社交媒體會隨之提高我們的意識。
無意識地期望能與名人進行超社會互動 parasocial interaction,往往會激發這些名人增加他們用於自我表達的用途。因此,名人也無形之中被賦予某部分的社會責任,負責分享積極的個性,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
社交媒體的反作用力,可以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變得同質,並可能增加個人健康之間媒體定義的利益的混淆。
媒體讓我們更容易成為特定事件和社會問題的媒體參與者。然而簡短的信息(例如用於解釋一切的 Hashtag )可能會丟失我們的實質訊息的原意、改變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失去決定什麼才是對我們真正有幫助和健康的能力。
Text / Nick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