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 Dior |經典傳奇與時代的凝視 Classic Legend And Gaze OF The Time

誕生於 1995 年的經典包款 Lady Dior,最初只為皇族而生。當時英國威爾斯王妃黛安娜出席於巴黎舉行的“塞尚展覽會”,法國第一夫人哈克特別向 Dior 訂製作為禮物,送給深獲媒體競逐焦點的黛安娜王妃,她一眼就愛上了這個 Dior 特別為她打造的包款,從此黛妃 “LADY DI” 與之如影隨形。當包款正式於 Dior 蒙田大道總店開賣時造成搶購熱潮,第二年,玩味文字遊戲下正式賦予包款“Lady Dior”的稱謂,也打響它注定成為經典的命運。

圖片來自網路

經典無畏潮流的汰換, Lady Dior 自 1995 年至今未曾改變過其外型與包款輪廓,與時代共進的呈現方式,從包款多樣化的尺寸、顏色與皮革選擇,到近年搶眼的刺繡背帶個性配搭,賦予經典新面貌。

2021 為了向品牌雋永而摩登的代表 Lady Dior 獻上致意- Dior 於台北集結時尚與精品的 Bellavita 寶麗廣塲呈獻 Lady Dior 期間限定店。

期間限定店的外觀設計以創意總監 Maria Grazia Chiuri 打造的 Lady D-Lite 包款為藍本,展現工藝翹楚的立體刺繡籐格紋與辨識度極高的書腰式標誌性設計,可藉由店內提供的 ABCDior 客製化服務,打造彰顯專屬的個性化包款。這一如夢似幻的空間彰顯經久不衰的品牌基因,禮讚品牌蓬勃的創作熱忱與匠心工藝。

開幕當天更是邀請了明星(昆凌、曾宇謙、王淨、高爾宣)和藝術家劉致宏來一同感受Lady Dior 的藝術和傳奇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限定店的藝術空間亦展示 Lady Dior As Seen By 藝術展,是一系列由世界知名藝術創作者打造的雕塑與攝影作品,多件卓越的藝術創作以他們獨有的見解向 Dior 的風格致敬。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去展廳瞧瞧吧~

雕塑作品

藝術家:劉致宏 (LIU CHIH HUNG)
名稱與年份:夏夜行 (Mid-Summer Night Stroll)
材質:鐵件、霓虹燈

劉致宏,1985年生於台灣新竹,劉致宏的繪畫創作關注於生命經驗與記憶的體認與捕捉,並以線條筆觸和低彩顏色,從日常生活的觀察角度切入創作內容的諸多面相,也透過繪畫深刻具體的意象表現,將情感與影像緊密扣合著。作品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並於2006年至2012年間,入選「台北美術獎」、「中國藝術獎」,獲得「世安美學獎」、「桃源創作奬」首獎等肯定。

作品註解:
無論是燠熱的午後艷陽、傍晚的蚊蟲飛舞,或是夜裡乘涼點亮藍色的捕蚊燈光,輕輕搖扇、閒話家常,這些都是台灣的夏日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凡常印象;這次的創作「夏夜行」除了Lady Dior經典的格紋包款之外,嘗試帶入關於台灣的地域生活經驗,結合仿舊鐵件和捕蚊燈的意象,製造出衝突的美感,讓高端精品也能展現樸實真切的味道。希望在藍光悠悠散放的夜裡,伴隨月光、蟲鳴、晚風或者劃破寂靜的霹啪聲響中,思念那屬於台灣夏夜的雋永回憶。
藝術家:劉建華 (LIU JIANHUA)
名稱與年份:Lady Dior Handbag, 2010
材質:陶瓷、金漆

劉建華出生於1962年,中國江西藝術家。其政治、社會及審美理念令其作品獨樹一格。陶瓷曾是唯一的創作媒介,但劉建華勇於衝破界限,採用鋼、玻璃強化塑膠與帆布完成作品。劉建華與Dior的合作始於2008年,當時他參加Christian Dior與中國藝術家在北京UCCA舉辦的展覽。

作品注解:
「這個標題為“Lady Dior Handbag”的作品,其實就來自我對頂級精品品牌 Dior 的某種認知觀感。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Dior是閃耀、光采、永恆與奢華的代名詞。然而大多數人都只透過表面的限制與粗淺的認知接觸到這類文化,而Dior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及其獨特的創意,都是品牌至今仍這麼受歡迎的原因,也是它的精華所在。」
藝術家:安潔莉卡·勒費弗爾 (ANGELIQUE LEFEVRE)
名稱與年份:Untitled, 2010
材質:蟬翼紗

安潔莉卡·勒費弗爾,1957年出生於法國,1984年開始她與各領域不同的服裝設計師合作,並在1990年開始進行她享譽國際的蟬翼紗雕刻創作。她的作品結合了女裝、雕塑及蝕刻技術,她選擇以白色半透明蟬翼紗描述身邊變化多端的萬千世界,她的作品顯得虛幻不真實,在潛意識下漸漸遠離了當代的觀感。

在她的巴黎工作室,一個神祕的世界於眾人眼前展開:人的胸像、人創造的物體、靜物…一個喜歡宇宙的鬼魂讓我們回想起我們所在的都市生活。

作品註解:
安潔莉卡·勒費弗爾的作品中,蟬翼紗不僅僅是雕塑的材料亦是創作溝通的語言,並以一個非常特殊的方式突顯作品的潔白,同時揭露它所缺少的:線、顏色與標誌性符號
藝術家:尹麗娟 (ANNIE WAN LAI KUEN)
名稱與年份:Lady Dior Impressed, 2013
材質:白色純瓷

香港著名陶瓷藝術家尹麗娟於1997年及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

模製就如繪圖一樣,是一種詮釋的行為。在物體及其圖像之間建立媒介,將物體相容地轉換為相似物。成為非原創品的重現,卻盛載著藝術家的意念及思維,使實物與其模仿物之間產生了差異。

尹麗娟的作品曾於眾多博物館及藝術節中展出,包含香港藝術博物館、日本常滑市陶瓷國際藝術節、日本信樂陶瓷文化公園及丹麥國際陶藝博物館。

作品註解:
尹麗娟以其獨特的風格將Lady Dior透過白色純瓷製成凹雕創作。尹麗娟認為模製是藝術家用以描繪現實的一種方式,因此她將這款經典提包的皮革表面紋路轉移至瓷器上。

Lady Dior的白色純瓷仿製品,展現人們對手工藝品所使用的材料及細節存有的既定價值與情操。純白潔淨的瓷質Lady Dior對我們來說是既熟識又陌生的物品
藝術家:凱特·麥克萊懷爾 (KATE MccGWIRE)
名稱與年份:Squirm, 2017
材質:訂製玻璃盛裝混合媒材與雉雞羽毛

凱特·麥克萊懷爾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英國雕塑家,他的作品探究二元性的固有之美,擅長以天然素材探索美學、智力與內心層面的對立表現。
在諾福克郡長大的她,從小就培養對大自然及鳥類的高度興趣,在她的作品中,禽鳥類的主題與題材一再重現。自2004年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後,她奇特而神秘的雕塑作品已於紐約藝術與設計美術館、巴黎狩獵自然博物館展出,亦於倫敦薩奇畫廊參與反傳統特展等。

作品註解:
自Dior典藏歷史的工藝與風格擷取靈感,名為“Squirm"的作品是外部優雅與內在之美的體現,時尚可以是我們的身份與外在表現的一部分,因而這件作品以誘人、又活生生地方式呈現,褶痕與裂縫則代表我們自身肉體的表現。
藝術家:蘇珊·赫夫納 (SUSAN HEFUNA)
名稱與年份:Bag Drawing, 2012
材質:鑄鋁

蘇珊·赫夫納生於1962年,是一位埃及與德國的視覺藝術家,深受不同文化與國籍背景的影響,多元文化符碼成為她藝術創作的風格特色,她的作品往往反映跨文化議題,並藉由創作持續探索自我。身為藝術家的她,著重圖像意涵與傳達的影像,藉此創作出如夢境般的空間,使觀賞者透過不同的角度與個人觀感,感受時間與地點的跡象。

她的畫作與雕塑作品結構流暢,藉由手作方式一氣呵成。所謂的夢境,是種令人費解的心靈狀態,似真、似幻。透過她的雙手,捕捉幻境的瞬間,並轉化為實體。

蘇珊·赫夫納的作品於世界各地各個著名的文藝機構展出,足跡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土耳其Pi Artworks、開羅Townhouse Gallery,杜拜The Third Line Gallery,瑞士圖恩博物館(Kunstmuseum Thun)、維也納Grita Insam Gallery、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西班牙塞維亞雙年展、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The New Museum)、巴勒斯坦第二屆Riwag雙年展、第九屆阿拉伯聯合大公園沙迦雙年展、南非開普敦國家藝廊以及法國羅浮宮等。
藝術家:比塔·法伊茲 (BITA FAYYAZI)
名稱與年份:Cer. Dior, 2012
材質:手工玻璃纖維主體、表面鑲嵌陶瓷、裝飾青銅槍及提把

比塔·法伊茲1962年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年,創作領域包羅萬象,包含瓷器、雕塑、意識形態裝置藝術及行為藝術表演等。

比塔·法伊茲舉辦過個人展出,也參與多項國際藝術盛事,如威尼斯雙年展,也曾於伊朗及其他國際大都會參與聯合展出,包含哥本哈根、倫敦、新德里、約翰尼斯堡、貝魯特、柏林、葉里溫、威尼斯、紐約、巴黎等城市,目前則定居於伊朗
藝術家:拉塔納·薩利 (RATTANA SALEE)
名稱與年份:Modern City, Modern Life, 2018
材質:不鏽鋼

拉塔納·薩利1982年出生於泰國,2011年畢業於泰國藝術大學(Silpakorn),主修雕塑藝術。拉塔納·薩利的作品以抽象的表現形式著稱,並深受瑞士國寶級雕塑家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影響。拉塔納·薩利擅長運用鋼筋及人造樹脂等題材創作,於作品中呈現物品被侵蝕的表象,形塑形體結構崩散的意念。

拉塔納·薩利的雕塑作品某部分也期望體現致敬與紀念精神,但與一般紀念碑有所不同,她的創作帶有沉默的存在感,儘管體積龐大,卻與空間和諧共處而不露鋒芒。

作品註解:
對我而言,Lady Dior是居住於大城市中對優雅及創意的指引與提點。因此,這件作品應用Lady Dior的籐格紋紋理,映襯上繁華城市的結構,衍然而生。

「這款提包蘊含無限創作空間,激發無窮無盡的創意。」
藝術家:海倫·費菲爾 (HELEN FEIFEL)
名稱與年份:Untitled, 2016
材質:釉面陶瓷

海倫·費菲爾1983年出生於德國施瓦本格明德鎮,她的藝術作品以特殊工法作為媒介,迂迴轉折於最終段才揭露主題及展出形式。如同其他當代藝術工作者著重手工技藝的表現手法,海倫·費菲爾的作品在完成後彷彿有了生命般,將功能性問題拋諸於後。乍看之下,海倫·費菲爾選擇運用那些被世人遺忘或不在流行的傳統技藝,包含源自南亞的蠟染(Batik)技術、陶藝亦或圖像上色等技法,但她以這些工法為起點,融入其他創作視角,最終形塑嶄新創作形式。

2005至2011年,海倫·費菲爾就讀於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Karlsruhe),在Meuserc及Daniel Roth門下學習。其作品曾在Moenchehaus Museum Goslar、德國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進行個展。

作品註解:
美學、一致性與物體的本質,對我而言都是重要的創作素材。我喜歡改變素材原始的特性與面貌,甚至透過繁複的工法流程,使其產生質變。創作雕塑作品時,我通常會把現有的物體解構,特別是陶器,並賦予其不同形態。重塑後的物體則成為鑄造模具,用來製作真正的雕塑品。
我通常利用熱熔膠來形塑物體,讓熱熔膠於創作的物體上流動蔓延,使其成作品的一體。熱熔膠表層通常看起來粗曠而原始,與物體本身細緻的表面形成強烈對比,如同運用兩種不同皮革打造。透過陶瓷雕塑,呈現Lady Dior的皮革紋理。上釉,是每個雕塑品最後一道工序,讓原本毫無關聯的兩個物體合而為一

攝影作品

藝術家:馬丁·萊德爾 (MARTIN LIDELL)
名稱與年份:Hailey, 2011

馬丁·萊德爾在一個電影與戲劇世家長大,因此對他來說,踏上藝術創作生涯是件相當自然的事。在決定成為攝影師之前,他曾在電影界工作多年,爾後他搬到巴黎,接著倫敦,最終來到紐約。在他的攝影生涯初期,主要從事文獻攝影,在投入時尚攝影之前,他還曾辦過幾次攝影展;而現在,時尚攝影成為他主要領域。近幾年,馬丁·萊德爾又回到故鄉瑞典,儘管他還是承接許多海外委託工作。馬丁萊德爾形容他自己是一個緊張的、不聽話的、卻又謹慎而快活的人,他經常於設計、時裝、書籍、人、音樂及藝術中找尋靈感。

作品注解:
「我想在 Lady Dior as seen by 展覽中呈現一張既年輕又與眾不同的攝影作品。不加修飾卻充滿能量、情感與抱負。」
藝術家:提姆·格特 (TIM GUTT)
名稱與年份:Diorama, 2011

提姆格特(Tim Gutt),1973 年出生於荷蘭海牙,畢業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提姆使用概念性手法表現自己的攝影作品,並將這種手法同時用於時裝和肖像進而聞名。近幾年來,他與傑出布景設計師 Shona Heath 合作的作品刊登在 POP 與 British Vogue 雜誌。他也定期為 Wallpaper、032c、Vogue Paris、Art Review 及 Fantastic Man 供稿。他目前定居及工作都在倫敦。

作品注解:
「深奧、性感又遙不可及。」
藝術家:時曉凡 (QUENTIN SHIH)
名稱與年份:A woman in a wig, with a Lady Dior handbag, 2010

時曉凡,1975 年在中國天津出生。

1998 年自東南大學取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後便來到北京,希望在此開展他的藝術家/攝影師而非工程師生涯。2000 年,他曾在美國參加幾場展覽,他的攝影作品也被多個美國博物館收藏,如丹佛斯藝術博物館與沃瑟斯特藝術博物館。2003 年,他的興趣轉向時尚與商業攝影,近二年他的顧客涵蓋中國、香港、新加玻與美國的廣告客戶,以及一些頂尖的國際雜誌。他的商業作品曾獲許多國際廣告與攝影獎。2008 年,時曉凡首次和 Dior 合作,和 Dior 與多位中國藝術家在北京進行“迪奧與中國藝術家”聯展。最近,時曉凡回到他對於美術攝影的熱愛,目前正在進行多個新企畫。

作品注解:
「在這個作品中,我虛構了一個年代,虛構了一個場景,讓一個帶著假髮的女人出現在一個不知名的地點,經典的Lady Dior包一直伴隨著她,我想讓她置身歷史的某一刻,呈現平凡生活中的一個奇蹟。」

Lady Dior 並不只是盛裝打扮的潤飾配件,鮮明的設計及與眾不同的線條輪廓,讓它成為經典而屹立不搖。2021 年 1 月 13 日起將於台北 Bellavita 寶麗廣塲舉辦 Lady Dior 期間限定店,續寫雋永優雅的風格故事。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28 號 BELLAVITA 寶麗廣塲 1 樓

日期:2021 年 1 月 13 日至 2 月 7 日

時間:星期日至星期四 10:30-22:00

星期五至星期六 10:3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