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遊戲的魅力|《魷魚遊戲》中的公平存在嗎?

Photo credit | Netflix

有在關注韓劇的讀者們,想必對於近期討論度極高的韓劇《魷魚遊戲》不陌生吧!劇情描述一群因不同原因而成了社會底層的人,收到神秘邀請參加遊戲,獲勝者可以獲得高達456億韓元的鉅額獎金,然而看似簡單無害的六個遊戲,輸掉的代價竟是死亡⋯從角色刻畫、背景設置、到故事的鋪陳都可圈可點,但是編者也開始好奇如此血腥暴力的生存遊戲到底為什麼可以在全球造成一股風潮?

*以下有雷 請斟酌閱讀*

「我能活著是因為我拼死拼活都要生存下來。」

有別於一般生存遊戲作品,劇中純真無害的童趣感和暴力血腥的畫面成就了極大的反差,對於人性善良和黑暗面的刻畫也讓人看的百感交集。對於探討人性的部分就先不著墨了,畢竟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靈魂考題,每個人心中都自有答案。今天比較想探討的是生存遊戲的魅力究竟何在?和近期竄紅的選秀節目一樣,在觀看這些生存遊戲時,每個人心中想必都有自己最希望贏得勝利的玩家。《魷魚遊戲》在角色處理上可以說非常細膩,不管是善良卻嗜賭的成奇勳,背負著高學歷極大壓力的曹尚佑,還是堅強獨立的脫北者姜曉,每個角色都有必須活下來的理由。而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當我們選擇了想支持的玩家時,似乎同時也將我們自身的個性投射在玩家的身上,反映出了心中的價值觀。

選秀節目之所以受歡迎,除了給觀眾們一個機會去以實際的行動(投票)去支持節目中的選手,更邀請了我們一同見證一個人在有限時間內的成長。一樣的概念,我們在生存遊戲中也可以看見這些玩家的改變。在《魷魚遊戲》中,每一關都可以看到玩家們在生死關頭前所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面,最明顯的就是第六集中的「彈珠遊戲」了。我們看到了一直以來的「好好先生」成奇勳選擇用欺騙的手法騙走老先生的彈珠,曹尚佑終究還是屈服於人性選擇利用了阿里的善良來翻轉劣勢,而習慣獨來獨往的姜曉也因為智英的犧牲落下了淚水,連黑道大哥張德秀都是第一次展露出了害怕死亡的脆弱面。邁入第七個遊戲之際,我們和這些玩家們一起面對了他們心中最黑暗、最醜陋的一面,也下意識的在心中幻想過如果今天是我,到底該怎麼做。

「在這個遊戲裡,所有參加者都是平等的,參加者以同樣公平的條件公平競爭。我是給外面的世界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視的人們最後一次機會,得以公平競爭取勝。」

生存遊戲和選秀節目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共通點是表面上主張的「公平性」。然而近幾年在新聞上時常會看到選秀節目爆出灌水、黑箱作業等負面新聞,也讓人不禁懷疑到底這些評分機制的公平性是否真的存在。雖然《魷魚遊戲》沒有像電影飢餓遊戲一樣,可以得到外界的贊助來提高生存下來的機會,但卻從小細節中發現其實遊戲管理者才是控制著遊戲所謂的公平性,而非遊戲體制本身。

例如第四個「彈珠遊戲」在分組時,韓美女因為落單而未參加遊戲。原以為她會因此被淘汰,卻在遊戲結束時發現她人好好的坐在休息室裡,原因是因為遊戲「不拋棄被冷落的弱者」,這似乎跟遊戲一開始的進行方式有所出入。而第五個遊戲「跳格子」的結尾,遊戲管理者因為發現其中一位玩家透過光的折射分辨得出玻璃的厚度不同,選擇把燈關掉。在小編的觀點,這個決定反而破壞了遊戲主張的公平性,因為生存遊戲不就是要靠著自身的條件來勝出嗎?那玩家選擇運用自己多年來做玻璃的經驗來幫助自己闖關,又為何不被允許呢?相比之下,這兩種看似主張「公平性」的環境想要達到真正的平等幾乎是不可能。選秀節目的不公平似乎來自於選票作業的不公開性,而生存遊戲的不平等則是來自於遊戲管理者沒有實際去跟隨一套制定的遊戲規則。

《魷魚遊戲》之所以可以掀起一股熱潮,不外乎又將生存遊戲這個常見的題材又帶到了另一個境界。不管是對於韓國社會高負債率的描繪,角色之間的利益衝突,還是遊戲場景的畫面違和感,有需多層面值得我們去一一剖析,甚至二刷、三刷。雖然小編覺得結局可以收得更好,但或許這正是導演所想要留的伏筆,贏了《魷魚遊戲》並不代表真正的勝利,也讓人更期待第二季男主角要如何反敗為勝了!

《魷魚遊戲》全集數已在 Netflix 上架,預告和幕後花絮看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