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裙之母|英國知名時尚設計師《瑪莉官:時尚革命者》世界巡迴展登台,重現搖擺六〇年代!

10th November 1964: Clothes designer Mary Quant, one of the leading lights of the British fashion scene in the 1960's, having her hair cut by another fashion icon, hairdresser Vidal Sassoon. (Photo by Ronald Dumont/Daily 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繼「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幻羽舞影-高堤耶與蕭畢諾(Jean-Paul Gaultier)舞台服裝展」之後,臺北市立美術館暌違多年再次推出重量級時尚大展——「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在六零年代以搖擺倫敦、自由、活力、創新和反叛為精神的「迷你裙之母」,本次展出涵蓋超過120 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時尚雜誌等原件,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

認識瑪莉官!

瑪莉官,1930年出生於倫敦近郊,在二戰後風雨飄搖的時局,經歷了全家搬遷至鄉村,她反倒覺得刺激,仍呼朋引伴到處玩耍,享受無比的自由,至小就可以知道瑪莉官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她年幼時就愛上縫紉,喜歡簡單、有型的服飾,對當時公式化、華麗繁複的成人衣飾則感到抗拒。

瑪莉官與髮型設計師維達.沙宣,1964年。 
© Ronald Dumont/Daily 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後來她回到倫敦完成學業,成功說服父母讓她在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修習藝術教育課程,在一次化裝舞會中,結識了後來的先生兼商業夥伴 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Alexander Plunket Greene),他將瑪莉官帶入他熟悉的藝術社交圈,學院畢業後兩人認識了同時具攝影師和地產開發商身份的 阿奇.麥克奈爾(Archie McNair),他更立馬看見了瑪莉官獨特的時尚品味和設計天賦。

瑪莉官與其丈夫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1960年。
Courtesy of Terence Pepper Collection. © John Cowa n Archive

第一間坐落在國王路街角的精品服飾店「芭札爾 Bazaar」

1955年,瑪莉官、普倫凱特.格林與麥克奈爾三人承租了國王路街角一家店面,合夥開業精品服飾店「芭札爾Bazaar」,更於三年後在具百年歷史的哈洛百貨(Harrods)正對面開設了第二家分店。三位品牌創始人各有所長:瑪莉官專注設計,普倫凱特.格林擅於行銷,麥克奈爾則以其財務敏銳度打理業務,瑪莉官翻轉英式時尚和傳統,以服飾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常規,如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

KeystoneGetty Images

「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

瑪莉官重新帶回1920年代「飛來波女郎」(flapper)的男孩風格,呼應上個世代女性生活和時尚的劇烈轉變,同時發揚膝上長度的裙裝,使「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在倫敦精品店蓬勃發展、教育程度與薪資水平上升帶來經濟與社會階層流動等背景下,「芭札爾」 以獨特的設計、詼諧妙趣的櫥窗展示與爵士風的服裝秀,受到眾多時尚編輯的認可好評,更一躍成為職業女性追求摩登風尚的終極所在。

「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

隨著當時國際交流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瑪莉官的設計服飾也迅速風靡世界各地。1960年和丈夫普倫凱特.格林飛往紐約,向美國時尚產業推廣他們的設計,以「古怪」服飾設計快速抬升名氣,更為美國最大連鎖百貨之一「傑西潘尼百貨公司」(J.C. Penney)的年輕客群,設計出以無袖連身裙和派對洋裝為主的「切爾西女孩」(Chelsea Girl)系列,於1962年9月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英國大使館發表,而瑪莉官本人也親自上電視宣傳。

1966年瑪莉官將小雛菊註冊為品牌商標,青春活力的形象跟著她的名字與影像一同在全球行銷活動中曝光,成為戰後英國自信與正向樂觀的象徵!

走進瑪莉官的搖擺六〇年代 賦予女人全新印象

瑪莉官憑著勇於顛覆的不服輸個性,經常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框架,如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在當時更受到許多時尚名人與明星的推崇,多數人在專輯或表演上都選擇她的服飾。

(左) 瑪莉官坎戈爾貝雷帽廣告,1967年。Image courtesy of The Advertising Archives

《搶先衛兵一步》,1961年。 Photograph by John Cowan © John Cowan Archive

1964年模特兒貝蒂.伯伊德穿著《瑪菲特小姐》與滾石樂團合影;1966年英國模特兒、歌手及演員崔姬也穿著背心和短褲套裝,平時也經常支持瑪莉官的品牌;1966年模特兒凱莉.威爾遜穿著襯衫裙搭配短褲。

模特兒貝蒂.伯伊德穿著《瑪菲特小姐》與滾石樂團合影,1964年。
Photograph by John French © John French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英國模特兒、歌手及演員崔姬穿著背心和短褲套裝,1966年。
© Photograph Terence Donovan, courtesy Terence Donovan Archive. The Sunday Times, 23 October 1966
模特兒凱莉.威爾遜穿著襯衫裙搭配短褲,1966年。
Photo Duffy © Duffy Archive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世界巡迴展 在北美館盛大展出!

第一站|Bazaar精品服飾店 櫥窗設計

來到北美館門口,重返1955年,瑪莉官、普倫凱特.格林與麥克奈爾三人承租了國王路街角一家店面,合夥開業的精品服飾店「芭札爾Bazaar」,先是品牌著名的小雛菊標誌,再來是一整排壯觀又鮮明的櫥窗設計。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二站|1960-1963年 瑪莉官翻轉男裝印象

瑪莉官喜愛也擅長翻轉英式時尚和傳統,以服飾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常規,如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三站|1960-1964年 英式怪奇 賦予女性獨立的自我風格!

1960-1964年英式怪奇:瑪莉官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突顯變化的速度和其設計的現代性。而「芭札爾Bazaar」的櫥窗展示帶著假髮、姿勢奇異的假人,搭配如死去的龍蝦等道具,往往使行人駐足。

身處一個爭取兩性平權之風勢不可擋的年代,瑪莉官以俐落不羈的迷你裙與長褲等,賦予女性果敢、獨立的自我風格;並以其投身工作、勇於冒險的行事作風,以身作則地實踐她對女性角色的理想與抱負,同時發揚膝上長度的裙裝,使「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四站|鮮豔色無限混搭

瑪莉官擅長異材質結合並與不同品牌、製造商展開合作,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系列,例如1963到1967年的「激進派」品牌線以美國運動服飾單品為參考,採用「深紫」、「橙紅」和「灰褐」等少見色系提供無限混搭可能性,以有趣、前衛且較低價位的衣著改變時尚走向。

1963-67「激進派」品牌線。「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1966-67 針織洋裝。「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五站|「短吻鱷魚牌」雨衣

現場也展出1965-1967年與專擅聚氯乙烯(PVC)材質的「短吻鱷魚牌」(Alligator)合作的雨衣,以色彩繽紛活潑的斗篷、拉鍊、對比色的衣領與袖口,結合實用性與搶眼的視覺效果,為品牌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短吻鱷魚牌」雨衣(1965-67)。「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六站|多元創造力

瑪莉官無畏開創的精神,也拓展出產品多元的可能性,例如1964年與巴特里克公司(Butterick)合作推出裁縫版型,讓消費者得以根據個人品味與預算選擇布料來縫製連身裙,或是開發各式穿搭配件如顏色特異的褲襪、塑膠模製鞋、PVC材質的包包等,以至於和玩具產業攜手創造黛西娃娃及迷你版瑪莉官服飾、家居飾品設計,以及經過多年研究後推出的美妝產品系列。

黛西娃娃身著迷你版瑪莉官服飾。「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世界巡迴展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世界巡迴展
展期:2022.05.28-2022.08.2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 D、E、F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