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 最偉大的作品 藝術中的藝術|聽懂歌詞看懂MV前 你必須認識的7位藝術家!

「聽媽媽的話吧,晚點再戀愛吧,不然連周杰倫的歌都聽不懂」,這完全就是許多人迫不及待打開周杰倫最新發行的「最偉大的作品」後最真實的寫照,看得懂「不能說的秘密中的穿越梗與鬥琴片段」;聽得出「夜的第七章與琴傷的熟悉旋律」;也恍惚記得國文課本上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與翡冷翠」,只知道這首歌是藝術,沒想到更深奧的是「藝術中的藝術」!

莫急!今天編輯就帶大家跟隨旋律,簡單認識那些歌詞裡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家,讀完這篇,你不只聽得懂歌詞看得懂MV,還能增添一波藝文素養呢

1.雷內・瑪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啊偏執是那馬格利特 被我變出的蘋果 超現實的是我 還是他原本想畫的小丑
不是煙斗的煙斗 臉上的鴿子沒有飛走 請你記得 他是個畫家 不是什麼調酒

雷內・瑪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除了知道有種披薩叫瑪格麗特、有種調酒叫瑪格麗塔,還要知道1898年出生比利時的雷內・瑪格利特 Rene Magritte

早期作品雖受到印象派畫風與野獸派用色影響,但最廣為人知的還是他那些超現實主義作品,給人不合邏輯、既有奧妙智慧又有諷刺意涵的感覺。與鮮明色彩的作品不同,瑪格麗特在少年時其實是悲觀、不安又帶點叛逆的,這與他14歲時母親的自殺脫不了關係。

他的作品主軸圍繞著「變化」,比如木質便肌膚、飛鳥成樹葉、煙斗不是煙斗等等,而這些如夢境般天馬行空的創作正好與周杰倫熱愛的魔術一拍即合,作為「最偉大的作品」玄幻穿越後遇到的第一位藝術家實在太適合啦!

〈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1929
明明就是畫煙斗卻又寫下「這不是個煙斗」?其實說的也沒錯,這煙斗的本質其實是幅「畫」,瑪格利特是用這幅畫提醒人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不要忘記內在的本質。

〈人子The Son of Man〉〈戴圓頂硬禮帽的男子〉1964
瑪格麗特特別愛畫「看不見的人臉」,他曾說「我們眼前看到的事物,底下通常還隱藏著別的事物,人們對眼前清楚易見的事興趣不大,反而會想知道被蓋住的是什麼東西」,這是想要窺視的慾望,世人認為這兩幅戴黑帽穿黑衣、卻用蘋果與一隻偶然飛過臉前的鴿子擋住容貌的畫,其實就是瑪格麗特的自畫像,沒人知道事實是什麼,但也許畫上的肖像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產階級市民也說不定。

2.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

達利翹鬍是誰給他的思索 彎了湯匙借你靈感不用還我
融化的是牆上時鐘還是乳酪 龍蝦電話那頭你都不回我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

第二位超現實主義畫家是來自西班牙的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有著著名翹天鬍與「當代藝術魔法大師」之稱,他的畫作就如同「桌遊說書人」中會看到的圖片,能誘發觀眾的想像力與探索潛意識象徵。

1929 -1937 年間達利使用許多夢境中的元素作為表現題材,而也正是這些作品讓他成為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不同於其他超現實主義畫家畫上所展現的“夢”,達利多了一種真實感,在畫上寄寓的其實是某些他所偏愛的內涵,比如對於宇宙時間的沈思,還有對於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的藝術表達。

〈永恆的記憶 The Persistance of memory〉1931
這是達利早期的作品,畫面上有海灘岩壁、一隻奇怪的生物與幾隻鐘錶,且都像融化般軟綿綿的灘著或掛著,達利用他純熟的技巧刻畫出這夢境或幻覺才會出現的畫面,離奇且不真實,讓觀眾感受到世界秩序的解脫正式超現實主義的魅力所在。

〈不可知論的象徵〉1932
愛因斯探的相對論可以說是是達利創作的秘密法寶,它使達利擺脫時空的限制與束縛,大膽地去表達、揭露時間的不確定性,如這幅「不可知論的象徵」空間相對性的藝術象徵,在MV中也以「彎了湯匙」的魔術呈現。

〈龍蝦電話〉1936
此作品靈感來自於達利自傳《薩爾瓦多·達利的秘密生活》中以戲謔口吻說到的「我很好奇,為什麼每次我在餐廳點烤龍蝦,送來的卻都不是烤電話?」。

3.常玉 (1895-1966)

浪蕩是世俗畫作裡最自由不拘的水墨 花都優雅的雙腿是這宇宙筆下的一抹
飄洋過海的鄉愁種在一無所有的溫柔 寂寞的枝頭才能長出 常玉要的花朵

常玉 (1895-1966)。

巴黎浪子常玉是中國第一批赴巴黎留學的畫家,他的經歷宛如「中國的梵谷」、紅樓夢的「賈寶玉」,出生在富商家庭,因此貫穿他生活的其實是玩樂而非繪畫,這讓畫商與藏家逐漸和常玉走遠,同時種下他晚年的淒涼。在家庭支柱完全斷掉之後常玉仍堅持中國傳統文人觀,並不認同當時西方美術學院派教育與靠賣畫維生的型態,寧可在仿古家具廠打工,但也正是這段困苦的工匠生活造就他晚期那批富貴又華麗的花瓶作品。

常玉的畫作融合中國書法柔軟、簡約的技藝,且直到上世紀80年代,歐洲和台灣藝術界才逐步發現常玉的價值,並形容其畫作如「東方馬蒂斯」。

〈曲腿裸女〉1965
常玉畫裸女多以粗黑線條勾勒,用他中國傳統書畫的功力,讓背脊的婀娜與大腿的豐腴一筆成形,將難以捉模的異性肢體語言不斷提煉簡化,只要一筆就是回眸百媚、就有萬種風情,常玉的畫就像一首詩,能用最少的字形容最複雜的情感。

1950s花卉題材巔峰作品
常玉畫花瓶花器都偏小,而茂盛的花枝幾乎佔去整個畫面,雅緻是毋庸置疑的,卻總是透著孤單淒清,尤其是他畫的瓶菊,感覺胸懷中國文人隱士的簡淡安貧,但令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底下的枯枝,運用書法的頓挫勾撇讓線條更形鏗鏘,正好畫出了疏影橫斜的傲骨。

4.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小船靜靜往返 馬諦斯的海岸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作為「色彩的遊戲家」,你一定很難想像他曾經是個規規矩矩的書記員,正如他大膽的畫風,馬蒂斯很快對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倦,而後報名了素描班,不久後便體會到繪畫的美麗與快樂,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

馬蒂斯在一生中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技法與風格,最初迷戀於新印象主義,漸漸地他希望他的作品是能展現出動態、活力與節奏的,並且認為「色彩的精髓是為了創造出光線」,而後發展出野獸派,善用大膽、平面的色彩還有不受拘束的線條也成為他的標誌。

馬蒂斯的海岸
大眾對於馬蒂斯的印象可能就屬他最著名的畫作「戴帽子的婦人Woman with hat」,那為什麼周杰倫的歌裡又會提到「馬蒂斯的海岸」呢?這是因為馬蒂斯曾為了治療支氣管而去往威尼斯,並開始偏愛自然的風格,並多次將威尼斯窗外的蔚藍海岸印入畫中,從而留下多幅海灘作品。

5.文森特・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星空下的夜晚 交給梵谷點燃

文森特・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出生於荷蘭的牧師家庭,文森特・梵谷 Vincent Van Gogh充滿幻想又極端的性格讓他在生活中屢遭挫折,最後投身於繪畫,雖然職業生涯不得志、短暫且缺乏知名度,然而是星星總會發光會被發現,他的畫作現在被視為史上最美的藝術創作。早期的畫風沈悶昏暗,也是在那時為了表達內心的悲痛而自行斷耳,但在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又接觸到日本浮世繪作品後,他開始嘗試明亮、色彩強烈的畫風,但最後卻在精神錯亂下開槍自盡,年僅37歲。

梵谷曾說「作畫我並不謀求準確,我要更有力地表現我自己」,他並不關注呈現客觀物象,而是注重對事物的感受,這使他的麥田、柏樹、星空等,都有如火焰般升騰、顫動,震撼觀者的心靈,我們可以從他的畫中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入色彩與筆觸之中。 

〈星夜〉1889
就如同歌中「星空下的夜晚交給梵谷點燃」,梵谷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充滿動感燃炸的星空,整個畫面被洶湧、動盪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旋轉、躁動、捲曲的星雲使夜空變得異常活躍,脫離現實的景象反映出梵谷躁動不安的情感與瘋狂的幻覺世界。

6.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夢美的太短暫 孟克橋上吶喊 這世上的熱鬧 出自孤單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他的童年被喪親之痛、對遺傳家族精神疾病的恐懼所籠罩,因此他的畫作總帶有強烈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不過這樣的悲觀在晚年他的作品已開始減少並轉為較生動的畫作。

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成為孟克常見的繪畫題材,他善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對比鮮明的色彩配上寂寞悲傷的主題,正巧呼應了「這世上的熱鬧,出自孤單」

〈吶喊〉1895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回蕩在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出自孟克1892年1月22日的日記。

7.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

日出在印象的港口來回 光線喚醒了睡著的花葉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

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是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才有了歌詞中「我請莫內幫個忙 能不能來張自畫像,大師眺望著遠方 研究色彩的形狀,突然回頭要我說 說我對我自己的印象」

印象主義認為色彩會因不同光線而變化,需透過寫生發現這些不被注意的色彩現象,就如莫內會對同一主題於不同時間反覆描繪,畫出不同的光景與氣氛,我們可以從他的油畫「乾草堆」、「白楊木」、「盧昂主教堂」等看出這種細膩描繪光影變化的特徵。

〈印象日出〉1873
是 1873 年春天在法國海邊阿弗赫完成的,藝評家路易・樂華貶斥此畫「流於印象」並評論道:「初成形的牆紙比起這幅海景更下工夫!」儘管如此畫作依然廣受好評,而「印象派」之名的產生更是取自這幅畫的標題。

〈睡蓮〉1916
這幅晚期的睡蓮作品具有壁畫的大小,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遠處延伸的視覺感,別具裝飾效果,而我們竟能從中感受到「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蓮花別樣紅」的唐詩意境,可以說是莫内一生對光與色彩表現的總結。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